首页 资讯 > 内容页

天天观热点:广州南沙区加速集聚创新主体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时间 : 2023-05-26 09:25:24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广州南沙区加速集聚创新主体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99平方公里的广州市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正在进驻并集聚在这片热土上,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借助丰厚的创新资源,南沙正在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在构建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资料图)

在广州市南沙明珠湾起步区核心区域的灵山岛尖最“尖”处,有一片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这里是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未来这里将“竖起”10平方米的白色“风帆”,成为珠江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科宇航产业化量产基地。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5月20日—23日,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多位诺奖得主、近百位海内外院士,众多国际组织、协会代表齐聚一堂,位于湾区之心的南沙成为创新焦点。

南沙科学城加快建设,夯实原始创新能力

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正在进驻并集聚在这片热土上,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获广东省政府批复实施,正按照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一体两翼三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透露了南沙科学城的最新建设情况,他说,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即将投入使用;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动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加快推进。

南沙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南沙新区,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科创资源集聚高地,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计划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走进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项目施工现场,只见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如火如荼。其中,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计划6月入驻使用,新能源器件循环能力提升项目计划年底启动建设。

以明珠科学园为中心,南沙已经初步形成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创新主体正在加速集聚南沙,协同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南沙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数量分别占广州市的1/5、1/3,研发投入强度达5.45%,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健全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

吴扬表示,南沙将抢抓《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的重大机遇,吸引高端科创资源,集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世界一流南沙科学城,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南沙模式”。

大企业大项目云集,构建未来大产业

在南沙慧眼自动化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眼自动化公司),研究人员致力于为机器人装上一双灵敏度极高的“眼睛”。该公司主要为富士康、捷普、立讯等知名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视觉技术支持。“工业AI质检在几乎所有制造行业都有广泛需求,不仅效率更高,精确度更是高达94%以上。”公司总经理吴凯介绍说。

以慧眼自动化公司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正在南沙深耕。目前,南沙762家企业获得各级专精特新称号超千项。2022年,南沙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迎来了收获期,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十倍。

在南沙生物谷,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的广州联瑞制药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已竣工试运行。该项目将聚焦儿童领域、慢性病领域、新型制剂领域,全面开展创新药产品的研发和引进,以及配套生产设施的建设。

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着众多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不久前,国药生命健康南沙产业园项目计划落地南沙,建设大湾区区域枢纽中心,大湾区国际医药供应链中心,供应链创新业务总部。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沙累计落户超过400家生物医药相关行业企业,涉及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疫苗等领域企业。规划了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区域,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南沙科创中心横沥生物医药产业园、广东医谷、广东医谷二期、中山大学国际药谷等平台型项目。

此外,南沙加快构建科技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9%。汽车制造业产值近2000亿元,形成多赛道融合发展势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集聚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超1000家;率先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商业航天基本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产业格局。

开创转化新模式,科技“智力”成发展“动力”

在南沙北部的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2022年9月启用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首批学子,正式开创融合学科发展新模式。南沙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等6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借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机遇,南沙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记者获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牵头建设的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等加快推进。

创新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在南沙正式启用。该平台集聚可转移转化的粤港澳知识产权超万件,助力粤港澳创新创业主体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平台聚焦粤港澳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整合三地的专利和商标资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提供知识产权交易和转移转化服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工程师、副总裁赖培源介绍,目前,平台集聚商标数据超过7000万条,用户可通过平台进行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商标信息同步检索和对比。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南沙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的,在全国首创了“科技服务电商”模式。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不在探索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问题。”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原秘书长邓麦村建议,“把南沙科学城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人超市’。”

借助丰厚的创新资源,南沙正在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在构建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的道路上加速奔跑。(本报记者 叶 青 通讯员 谢子亮)(叶 青 谢子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