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内容页

【网络中国节·端午】王母故里——泾川端午节习俗 世界消息

时间 : 2023-06-18 12:56:43 来源:甘肃广电-视听甘肃

位于丝绸古道、秦陇交界处的甘肃省泾川县是华夏母亲·西王母的降生地和祖庙所在地,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在这块古老神奇的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与西王母文化互为增色,相映成辉。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习俗,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陇东地区原生态的传统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可谓泾川地域传统习俗色彩十分浓郁的节日。


【资料图】

在泾川,远古时期民间称农历五月为毒月,因为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初五日为毒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这天居“三毒”之“端”,在节气中,五月是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及鬼魅开始猖獗,这都会给人们及孩童带来灾祸,五月初五这天要为孩子消灾防毒,继而这天,也就成了人们对这恶日的禁忌。沿袭古俗,这天也就称之为“端午节”或“端阳节”。民间也就有了端午节插艾蒿、戴荷包、花花线、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等习俗了。

插艾蒿迎端午

艾,草本植物,其多生长在春夏,可产生奇特芳香,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在泾川民间,端午节前,人们提前几日便上山或下沟,将艾蒿采摘回家,放在水缸下或潮湿处,以保鲜嫩。待到端午节当天,一大清早,便将艾蒿整理成束,插在院外、院墙上和厨屋、客厅,有的插在厨屋、客厅窗台上,有的插于门楣上,有的插放在赏花瓶中,凡是人居住的地方都插上或悬挂上艾蒿,有心人也在牲畜圈舍插艾蒿,意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插艾蒿,于是整个村庄都迷漫着艾蒿的清香。在晨曦中,人们闻到这股特有的清香就知道这天是端午节了,便早早地洒扫庭院,为孩子准备戴荷包、花花绳等节日的用物。

戴荷包花花绳

荷包,也叫香囊或香包。在泾川,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人们一定要戴荷包,尤其是孩子戴荷包、花花绳那就更不必说了。戴荷包、花花线其寓意深刻,由来已久。

在端午节来临的前一二月,年长的老太太和大姑娘、小媳妇围坐在一起,挑灯熬夜赶做荷包。用各种彩色绸缎布头,做成各色各式各样的荷包。做荷包还体现妇女的针工手艺,她们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对生活、对孩子的美好祈愿都溶在了小小的荷包中,做荷包要按心中的想法选好布料、彩线,然后再一针一线的扎缝,缝制有明针和暗针之分,暗针运用得越得当手艺显得越精巧,大都以破线、合线、齐针、 挽针和盘金、点金为主,定型后将朱砂、香草沫浸入其中,然后串上水银珠、玻璃珠和缨丝线。多以小巧玲珑、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取胜。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夸张、抽象,传神、神似。从传统意义上讲,主要沿袭古时人们必做的五毒即蝎子、蜈蚣、虾螈、壁虎、毒蛇五种毒虫。还有传统寓意的“回头鹿(禄)”、“喜鹊探梅”、“鸡心(吉星)”,等等。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榜》等人物形象最具代表。当然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荷包”和“龙”荷包那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瓜果鲜蔬荷包应有尽有。十二生肖荷包尤为活灵活现 形象逼真,今年是癸卯兔年,兔子的各种形象更是憨态可掬,十分可爱诱人。


虎,是西王母文化的图腾。在泾川荷包中,当以虎的形象最为繁多,下山虎雄猛威武、母子老虎温顺注目、憨态可掬等形态的荷包让人爱不释手,寓意虎虎生威开鸿运。

泾川是“柳毅传书”故事的源发地,每年的端午荷包中,龙女与憨态可掬的小白羊形态颇为玲珑传神。相传,西王母在泾川瑶池举办蟠桃盛会宴群仙,那么“千岁寿星”、“蟠桃宴寿”等荷包更为形象生动。

泾川荷包,大量蕴藏着人们童年时期多种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印痕,也渗透着西王母文化道教哲学思想及其观念。

幸福、团圆、仁爱是西王母文化的主题。以象征的手法,托“荷包”言志寓意是泾川荷包得以传承的根源之所在。

泾川妇女心灵手巧,她们把身边最常见的花卉鸟兽虫鱼都作为做荷包的题材,在一针一线一剪刀间,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世界绣在眼前。

泾川五彩缤纷的荷包,除了祛邪除疾外,更多的则是祈福祝愿。在传承沿袭了远古文化的流风遗韵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文意识,荷包常常被作为传递情感的“使者”。颇有孝心的女儿、孙女为老人绣做的烟荷包(烟袋),绣有“蝙蝠”、“松鹤”、“寿星”、“寿桃”之类的图案,意在祝愿老人多福高寿,吉祥健康;送给孩子虎头枕、五毒荷包,寄托对孩子的关爱与祝愿;送给姐妹莲花、桂子等花卉荷包,暗含了夫妻恩爱、多生贵子的寓意和阴阳化合一、滋生万物的哲学观;还有姑娘送给意中人的鸳鸯、蝴蝶等荷包,则成为表达爱情的信物,象征忠贞不渝和地久天长。如今,富有想象力的青年妇女也将当代科幻故事和动漫故事中的形象绣成荷包,“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喜羊羊”、“灰太狼”“冰墩墩”形象颇为独特。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花样表达着不同的寓意和情感。

在泾川除做荷包外,还有五彩鞋垫(鞋垫绣工十分讲究,也十分细腻,花色鲜艳,寓意含蓄)、娃娃肚兜、老虎枕头、老虎帽帽、马夹、烟袋等各样各式的饰品,其花样年年翻新,五彩绚丽。但其传递的情感和祝福却让人难以忘怀。

花花线也叫花花绳。以红、绿、黄、白、紫五色彩丝线、棉线为主,捻成花线线或花绳绳,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戴在小孩子手腕、脚腕、脖颈上,据说能防虫叮蛇咬,既能祛庠气,又能除邪恶。绑上花花线,一般要在六月六日前后的头场雨后,将其解下扔到河里,让河水冲走,意味着以河水除去、带走疾恙,保佑安康。

戴荷包在泾川也是十分讲究的。端午节一大清早,奶奶、母亲将早先做好的荷包,用香草沫涂抹后,给孩子戴在胸前。年岁太小的孩子,穿上新衣服,肩上缀老虎、背上背五毒,胸前挂满了各色各样的荷包,两个袖口上缀虎头或狮头,脚上穿虎头扎花鞋,鞋底上绣有蜈蚣、青蛇等图案,颈、手、脚上都戴有花花绳,各色各样荷包缀满全身,十分耀眼,憨实可爱,大人们把对小孩子爱全体现在了戴荷包上。

当然,戴荷包也不仅仅是小孩子的专利,老头、老太太将荷包戴在衣服下面,有的还缀在腋下,只是不显眼罢了。有趣的是老头将荷包挂在旱烟锅上,老太太拴在拐杖上……他们也要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食粽子晶糕

食粽子,是泾川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主流食品。食粽子最早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后来逐渐演化为人们对生活的祈愿和祝福。

孝道的后生,这天将粽子、晶糕等食物敬在先祖遗像前,以表怀念之情,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每逢佳节“粽”思亲、一食一物“粽”是情。

“五虎上将围一圈,四角楼房无瓦片,三片叶子一根绳,谁知屋里是何人?”这是泾川民间广为流的传描述粽子的谜语。

泾川粽子晶莹、甜爽,地方特色显明。勤快的主妇于端午节前,将芦苇叶子采回家,反复清洗、晾干,节前晚上将黏米淘洗,用温水蒸煮,然后溶入红枣、红豆等,细心地包成三角形或菱形,也有锥形,再或蒸或煮。如今黏米已经很少有了,做晶糕的原料大都以糯米为主。

“两片叶子三个枣,一两白米水中泡,兰花玉手把形造,美味佳肴人称好。”这也是对包粽子的形象描述。

在泾川除了包粽子、食粽子外,还有做“晶糕”。 晶糕的原料最早也是以黏米为主,做法、原料与粽子一样,只是在做时要掌握好稀稠和火候,以蒸为主。食用时,切成小方块,红枣显露,白里露红,浸蘸上蜂蜜,爽甜清香,甜美难忘。

泾川民间食用粽子、晶糕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细心的妇人,要做“爱虎馍”。“爱虎馍”是用小麦发面,做成“虎头”的形象,再用大黑豆做眼睛,用红豆或红萝卜丝粘成嘴型,蒸熟后的“爱虎馍”形象憨实可爱。这些大都于泾川民间对西王母及虎文化的崇拜遗风有关。

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在泾川由来已久,端午节这天,人们在黄酒或白酒中,加少许雄黄,这酒便成为雄黄酒。未满周岁的小孩子或不能饮酒的孩子,多在口、鼻、耳及手心、脚心等处涂上少量雄黄酒,防毒虫叮咬,祛病防灾。另外,将雄黄酒饮用或洒于庭室以防蝇虫、祛邪。

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描述端午节这天,书生许仙听信了法海的惑言,让白娘子饮下雄黄酒,不料白娘子显露了原形,使许仙追悔莫及。这个故事说明饮雄黄酒一说,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流传。

送节游百病

端午节这天,老人、小孩都要走出户外,走亲串友,称游百病。期间,人们将自家包的粽子、蒸的晶糕和做好的荷包带上送亲友,或邀约在一起相聚。因此也就有了送端午节之说,出嫁的姑娘或刚出生的孩子都有亲人送节。出嫁姑娘娘家在节前或节日当天,送来荷包和粽子、晶糕,意含“粽”是思念,祝福幸福“粽”是情。

刚出生的小孩子外婆家或亲友送来以其属相为主的各样荷包、绣花肚兜和新衣裳,表达对孩子的疼爱与呵护,祝愿孩子百病不生,健康活泼。

傍晚,人们全家扶老携幼,结伴而行,有的登临王母宫山,有的游瑶池胜景,饮瑶池泉水,将美好的祈愿都融入到这浓浓亲情与和美的端午节中……

泾川融媒记者 杨树


来源: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怡雯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监制:杨柱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