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安三万里》 你最想知道的幕后!(主题)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截至7月28日17时30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累计票房已超过13.75亿元。票房火爆的同时,该片也在豆瓣拿下了8.2的高分,被观众评价为“近年来国漫的最佳之作”“满足了我对盛唐的所有想象”。
(相关资料图)
片中48首唐诗如何挑选?为何人物个个“身长腿短”?李白高适为何爱玩相扑?影片是否有“贬李白捧高适”之嫌?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和制片人宋依依,将观众想问的问题一口气问了个尽。
不想做成《李白传》,普通观众很难代入天才视角
羊城晚报:李白和高适一生各自交集的人有很多,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他俩搭配做主角?
谢君伟:我们刚开始创作《长安三万里》的时候,第一个进入脑海的人物就是李白。但我们并不想做一部《李白传》,因为普通观众很难代入天才的视角去看世界,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另一个人。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除了李杜等人们熟知的组合,最后发现了高适。高适一生坎坷,五十岁之前的努力基本都没成果,直到安史之乱之后才成大器,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从这个角度看,他特别像一个平凡人,我们想让观众跟着他的视角去看李白,去看贯穿他们一生的事件和唐朝诗坛璀璨的群星。
羊城晚报:片中高适和李白的性格,完全是两个极端。
谢君伟:对,李白是如此天才、恣意、潇洒、自由、浪漫,高适则耿直、务实、脚踏实地,这两个人性格完全不一样。对于创作来说,这是非常有戏剧冲突的。换句话说,他们俩在一起会非常有戏。
羊城晚报:有观众说,看完觉得片子有“捧高适贬李白”之嫌,你们怎么看?
谢君伟: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电影里好像只有高适是成功的,李白他们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并不觉得只有像高适这样谋得一官半职才是成功。李白的人生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放在诗词里,最终这些诗词流传了千年,这是另外一种成功。电影描绘的是唐朝众诗人的理想,他们的性格不一样,理想也不一样,但他们不懈追求的精神是一样的,所以在我们看来,他们其实是各有各的成功。
邹靖:我也说一下。我觉得造成观众误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影通过高适的视角展开主要故事情节,所以让人觉得高适的戏份更重一些。二是我们试图去还原人物的真实状态,比如李白,我们想呈现他更复杂的一面——不光是潇洒和浪漫,他的人生也经历过困难和挣扎。我们不是想贬低他,而是想让这个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细腻、更立体。
羊城晚报:作为创作者,你们如何看待电影里两人的结局?
邹靖:高适赢得了最后的战役,但把功名留给了别人。李白也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我觉得他俩是殊途同归——虽然走了不一样的路,追求了不一样的理想,但在最后他们都留下了作品,他们的精神会因此长存。
羊城晚报:怎么想到用相扑来体现两个人的友谊?
谢君伟:当时我们研究了很多资料,发现唐朝有很多运动,包括相扑。它来源于军队,流传在民间,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正好相扑这个运动也很适合展现他们一生中各阶段的状态——青年时代朝气勃发,中年时期身体衰老,尤其是李白,身体的前后对比特别明显,但他们那种精神劲并没有削弱。
影片结尾高适打了胜仗,用的就是年轻时他们相扑时李白教他的计谋,这说明李白始终影响着高适。相扑这个运动,实际上串联起了他们的一生和友谊。
不想“塞诗”“塞人”,168分钟虽长却是最好呈现
羊城晚报:片中总共出现了48首唐诗,是如何选择的?
谢君伟:我们选唐诗的一大原则是耳熟能详。这48首诗贯穿全片,我们希望观众每听到一句诗都能唤回儿时的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观众觉得我们在“塞诗”,还是要根据剧情去选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取一首诗中的一两句诗去点出情节。事实上,全片真正用画面去呈现诗中意境的只有三处——《黄鹤楼》《燕歌行》《将进酒》。前两首都是点到为止,《将进酒》是全片的高光。
羊城晚报:片中出现哪些诗人,同样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邹靖:我们选诗人的一个标准是要能跟着高适的故事走,不能为了出现而出现。片中高适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人,每个人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裴十二告诉他不能那么低迷,比如哥舒翰告诉他要有勇气。
第二个标准是,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大的历史依据之下,让观众觉得这些人物既熟悉又陌生。比如杜甫,我们会想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所有人心目中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们设想,或许在很小的时候,他也有过一个很快乐的童年。这是我们对杜甫的一点善意,在历史空白处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
羊城晚报:很多人物出场时间不多,但给人印象很深刻,比如张旭、王维都各有特色。
邹靖:我们希望观众能记住每个出场过的人物,这是我们的初衷。我们给每个人都设计了一些特点,比如张旭的头发和他的打嗝,比如王维那种佛系的状态,争取每个人无论出场时间长短,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羊城晚报:裴十二的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她。
谢君伟:对,她的父亲裴将军是真实存在的,但她却是虚构的。我们讨论剧本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她身上有一种现代独立女性的精神。我们想呈现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有她的遗憾,因为她的一生才华无处施展,但她对高适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片中她打败了高适,高适的口吃消失了,同时他也坚定了自己继续往前走的信心。
羊城晚报:《长安三万里》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长的动画片,你们担心过片场影响排片吗?有过删减吗?
宋依依:其实我们最开始有180多分钟,比现在还长,后来删了很多。对电影来说,当然是片子越长,发行压力越大。但在创作初期,我们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要把那些历史讲清楚,要把那些人的人生讲清楚,肯定需要足够的时长去承载。比如李白和高适,观众得一步步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那些决定。
虽然删减了一些,但目前的版本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呈现。
不是中年人才看得懂,而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
羊城晚报:有观众喜欢这部电影的丰富,也有观众困惑于提炼不出一个中心思想。如果让你们总结《长安三万里》的主题,你们会怎么说?
邹靖:我们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两个大方向。一是人与理想的关系,包括每个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选择。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主要表现在李白和高适之间,他们从年轻到暮年,无数次相见又分开。但在这两个大方向之外,观众可能还会看到历史的洪流,还有对唐诗文化的展现,确实比较丰富。
羊城晚报:有人说,这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片子,你们赞同吗?
宋依依:我觉得不是中年人才能看懂,而是每个年龄层的观众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对小朋友来说,这段历史可能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未来他们会从更多的渠道对这些唐诗和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因为看过这部电影,他们对这些角色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以后再从书中读到这些诗的时候,会觉得更亲切。
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未来。这部电影里有李白和高适的一生,这对他们的人生可能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中年人则因为有着更多人生阅历,感受也不一样。他们看到诗人年轻的时候,也会想到他们的老去。其实中年人之间彼此的感受也并不相同,不存在对和错。
邹靖:可能每个人都会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们觉得诗词很美好,中年人看到沧桑,青年人看完电影之后觉得自己要更努力、更坚持……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参考“身长腿短”的唐俑,来体现唐朝人自信的气质
羊城晚报:电影里的人物普遍身长腿短,这个设计来自何种考量,有什么参考依据?
邹靖: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唐俑的身材比例很有趣——更强调上半身,下半身比较短。如此设计,一来或许是因为当时的人比较尚武,二来确实更能体现唐朝人自信的气质。我们做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想还原唐朝人的精气神,如何还原?一是从外形,二是从精神。于是我们借鉴了唐俑的比例,来作为片中人物造型的一个基础。
羊城晚报:你们如何定义《长安三万里》整体视觉风格?
谢君伟:这部片子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些诗词就是这些诗人的人生,是他们走过唐代的大江南北,看到那些景色之后的有感而发。比如李白,他走过繁华的长安、温柔的扬州、辽阔的塞北,这些地方我们都在片中一一呈现。因此,我们的视觉风格可以用这几个关键来归纳——唐风、诗意、壮美、考究、浪漫。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考量,比如如何让三维的画面看起来更有中国味道,如何让片中三维跟二维的过渡更加自然,等等。
羊城晚报:“诗意”这个词,对《长安三万里》来说应该有更丰富的含义。
谢君伟:对,我们需要展现唐诗更立体的一面。过去我们从课本上学到那些诗人的诗,现在我们则要去探索他们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些诗。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在电影里设置的情节是李白去追孟浩然,但孟浩然坐的那艘船远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就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地写出了这首诗。
羊城晚报:过去中国动画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但《长安三万里》创新地取材于真实历史人物。有人说,影片的成功或许会打开一座中国动画的新大门,你们怎么看?
宋依依:《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第十年的作品,我们当初曾问自己,到底要交一份什么样的答卷?最后,我们选择做“新文化系列”,初衷就是以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历史人物和经典作品为基础,让现代年轻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确定了这一点,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做唐代、唐诗、李白这样的选题。当然这个选题是非常有难度的,大家刚开始心里也非常有压力,纠结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故事讲好。但最后我们还是觉得,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做这件事。
从目前的结果看,还是有很多观众喜欢《长安三万里》,许多年轻人和小朋友都再次对唐诗和唐朝文化产生兴趣,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我们现在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快问快答】
最爱的桥段
谢君伟:我喜欢《将进酒》那一夜,高适宿醉之后醒来跟李白告辞。当时高适已经44岁了,背负着父亲让他振兴高家的嘱托努力了大半辈子,前途依然未卜,但他依然决定继续追求,这种勇气让我特别感动。
邹靖:我喜欢李白和高适在芦苇荡第一次相遇之后,两人策马奔腾、冲向太阳的那一幕,给人一种希望感。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李白去世后,高适很快也去世了,但想到他们人生当中曾有过如此美好的时光,让我觉得既感慨又唏嘘。
宋依依:“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李白说这首《侠客行》是为高适而写。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心跳加速,觉得血都是热的。我们人生中或许都有过这么一个跟自己很不同的朋友——你理解对方所有的选择,尽管你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你们可能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年轻时的相遇给你们的人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爱的人物
谢君伟:我想成为高适,因为我就是像他一样普通的人,希望能够像他那样坚持不懈地去追求一件事。
邹靖:我喜欢李白——喜欢他的诗,也喜欢他的人。李白总是想去哪里就迈开腿,遇到挫折就回来喝个酒、作首诗,再奔去下一个地方。很少人能做到像他那样一生潇洒不羁,但正因为做不到,所以才爱李白。
宋依依:我也喜欢李白,因为他很纯粹。虽然有些人觉得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很成功,或者从某个角度看有点太天真,但他从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身上的棱角也从未被社会磨平,从这一点来说他其实是幸运的。我们小时候可能也像他一样,但长大之后就变了,没几个人能做到永远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