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经历一季度净利大幅下滑的酒鬼酒(000799)近日于业绩说明会上对公司未来发展相关问题作出回应。会上,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大幅度下滑、年内股票一路下跌、经销动销等方面为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酒鬼酒表示,公司近期将重新梳理战略和执行情况,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公司平稳发展。
一季度业绩变脸高成长性遭质疑
据年报显示,酒鬼酒2023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出现“腰斩”。一季度营业收入9.65亿元,同比下降42.8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亿元,同比下降42.38%。
公司在年报中解释称,营收下降主要因酒鬼系列、内参系列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归母净利下降主要是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
对比2022年一季度营收增速190%、近利润增速178%的成绩来看,酒鬼酒的“高增长”似乎难以为继。
分季度来看,业绩增速在四季度已出现明显下滑。年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酒鬼酒营收5.56亿元,同比下降27.12%;归母净利润7681.73万元,同比下降55.7%。
针对一季度业绩,有投资者出言质疑,“酒能卖的动么?22年1季度的高增长是不是勉强堆积出来的?”对此,董事长王浩表示,公司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既有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原因,也有费用改革带来的短期影响。“2022年一季度处于白酒行业市场情绪较高的时点,经销商在2021年末至2022年初打款意愿也比较积极,导致2022年一季度业绩高增长。”
实际上,结合2022年全年数据来看,酒鬼酒2022年净利润增速17.38%,已经为近五年最低增速。
业绩下滑或直接引发二级市场对酒鬼酒经营现状的猜测。酒鬼酒开年来股票一路下跌,市值不足最高点三分之一亦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5月24日,酒鬼酒股价103.5元/股,相比今年高点跌幅超三成,相比2021年9月的275.59元/股历史最高点缩水超六成。
针对股价问题,王浩表示,公司市值是由公司业绩与市场估值水平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若业绩上涨的同时市场情绪也高,估值水平提高,则出现戴维斯双击,市值不断上涨;若市场估值回归,市值就要下降,如果同时出现业绩同比下降,则市值降幅加大。
此外,王浩也正面回应公司将做好提升市值方面的工作。他表示,提升市值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狠抓经营,提升公司业绩,形成稳健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做好市场沟通,引导市场预期,传导好公司价值。
副董事长、总经理郑轶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压力影响,白酒行业在价格、动销等方面承受压力。而一季度业绩下滑原因,一方面是2022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基数较高;另一方面,公司今年因为费用改革,降低了渠道端投入,短期对回款有些影响,出现业绩波动。
副总经理王哲表示,资本市场和实际销售市场不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去年一季度销售业绩非常好,但股价也在跌。今年是酒鬼酒费用改革的元年,使酒鬼酒从一个开拓性企业变成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
董事会秘书汤振羽表示,股市有着其本身的运行规律,有涨有跌。公司管理层将努力做好经营管理,提升公司业绩。
库存承压公司仍选择增产
从2022年年报数据中可以看出,酒鬼酒面临着库存上的压力。分季度看,2023年一季度,酒鬼酒存货周转率为0.1275,2022年同期为0.2831,2021年同期为0.1834。分产品看,2022年内参产量为1580吨,销量为1147吨,产量高过销量。
整体来看,截至2022年末,酒鬼酒成品酒库存7375吨,同比增长24.7%。库存商品账面余额5.24亿元,同比增长35%。
在此压力下,酒鬼酒依然在加大产能。有投资者对此情况表示隐忧:“公司一季度业绩严重下滑,但是新厂房规模相当大,产量会会更大,后续业务会怎样发展?”
王浩表示,公司产能建设是基于公司短期和长远发展的考虑,由于近几年增速较快,基酒消耗加大,而酒鬼、内参产品的基酒是需要存放5年、8年的基酒。
不仅如此,公司产能建设正在抓紧推进,生产二区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新增2000吨基酒产能,生产三区一期工程按计划今年底建成,三区二期工程也在推进中,上述工程完工投产后公司基酒产能将达到22800吨。
对此,业内人士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酒鬼酒)去库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盲目靠涨价铺货来提升业绩却缺乏相应的品牌力作支撑,后续隐患十足。如何控货稳价是酒鬼酒接下来面临的最关键问题。”
区域窜货、价格倒挂将重点治理
“卖不动”的隐忧下,价格倒挂、区域窜货等渠道管理问题是投资者们关心的第三个重点。据今日酒价资料,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内参批价由810元左右下滑至750元,已低于1030元的出厂价。
对此,酒鬼酒副总经理王哲表示,公司正在全面治理市场窜货和低价行为。以内参酒控货为例,“内参酒的控货是围绕实现价格的稳定,保证经销商利润,同时会丰富内参销售品项,保证总体规模不减少。全年发货根据经销商库存量发货,不压货,端午节后只会加大消费者活动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不会单纯加大发货。”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